如何从“传统课堂”跨越到“混合式课堂”——记“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现” 工作坊
4月10日至11日,上海交通大学余建波教授及其制作团队受邀来我校举办题为“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及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现” 工作坊,内容涵盖“从传统课堂到慕课课堂的认识”“慕课课件设计”“微课视频制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等。我校二级学院(部)和附属医院共42位教师参加了学习。

科技引领课堂
工作坊开场,余老师阐述了未来课堂的三个关键词: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并抛出了问题——“什么是未来课堂”,引发了学员们的思考。随后,余老师拿出几件“利器”,使传统课堂上饱受老师们诟病的手机有了别样的用处:一是用微信公众号开课;二是利用手机课堂投票,让课堂互动起来;三是弹幕交流;四则是用虚拟技术增强现实课堂。他讲到,未来课堂就是用最简单的技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让课堂上再不出现低头族与旷课者。
他指出,微课属小范围的知识点讲解,难以形成较全面的知识传授体系,虽然传统授课模式中的多媒体教学已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粉笔教学带来的局限,但会使得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多媒体产生依赖,限制了自身教育能力的发展。而慕课是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爱好及学习能力来选择性地接受教育,“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跳着看视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看。”不仅打破了传统授课中“满堂灌”的模式,还有助于挖掘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余老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催生了慕课。他还从“互联网+高等教育”背景下,介绍了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历程,并对慕课“高退课率、低完成率”的漏斗效益进行了理性反思,同时引用MIT教授Walter Lewin用生命上物理课、清华学堂在线引入哈佛中国课“China X”等案例进一步阐明了精彩课堂、制作精品视频课和设计精彩的微课视频等问题,引发了学员们的深入思考。

重建课程结构
在授课过程中,余老师讲到课程结构重建的关键在知识地图的课程设计。他以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慕课为例,分析了知识点设计的起承转合。他说到:“设计一门好的微课,教师要将知识点进行“故事化”的设计,使得授课能够引人入胜。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故事要短小精悍,重点要突出。此外,要突出面对学生的一对一授课,注意眼神互动。”余建波的话让学员们耳目一新。
此外,余老师还从从教学目标、课程选题、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间分布、教学评价等方面逐步教授学员们如何重构自己的课程。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他精心设计了课程安排表,学员们针对所教授课程,根据慕课课程特点重新安排教学,将不同颜色的便签纸与视频、练习、作业、考试、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一一对应,在便签纸上写下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长,逐一粘贴到表上,对课程进行有序规划,建立慕课的整个框架。随后,学员们还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在维度图内标出传统课堂和慕课的各教学环节时间分布点,由点连线,将重构前后的各教学环节的差异与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技术服务课堂
在微课视频的制作方面,余老师介绍了微课制作最常用的两款微课制作软件——Office MIX和Camtasia。
他利用Office MIX录制时,不仅现场演练了整个制作流程,还强调了Office MIX 录制微课视频常见问题及对策。他指出,视频录制建议用外置摄像头,找好录制角度,才能确保视频画面美观自然。同时,他建议使用外置话筒或指向型(网络主播)话筒,并且找像录音棚、摄影棚、办公室等相对安静的地方,确保音频质量;录制前要按照十二法则对传统PPT进行美化,注意PPT大小要设置为16:9的宽屏比例等。
在学员们掌握MIX录制方法后,余建波将难度升级,教大家演练用Camtasia录制慕课。他还分析了Camtasia与MIX各自的优缺点。针对学员们更为关注的抠像技术,余老师也进行了补充。他首先展示了一段制作精良的慕课片段,分析其主要有背景制作,声音处理等步骤组成,以此引出如何制作高品质慕课视频。“秘密就在于图像合成技术,”余建波演示先将授课老师的图像从蓝色背景去抠出来,然后添加新背景,他讲到:“我们要做的是增强视觉效果,然后调大小、设阴影,加强图像层次感,而声音方面,要保留外置话筒的高质量音频,对电脑录制的杂音点击静音就可以去除。”
余老师讲到,高品质的精品慕课课程制作流程更为复杂,包括环境准备、课程策划、模式选择、视频拍摄、视频制作、课件校对、试运行、上线运行等诸多环节,实践成本高,老师们也可以尝试引入专业团队进行辅助制作,但是慕课的第一步,还是需要教师做好课程设计。”

课堂如何翻转
余老师认为,上课前应让学生先进行在线视频学习、在线讨论、完成在线作业,再到实体课堂进行教学讨论和教学互动的翻转课堂能让学习更有效。特别是基于慕课的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对选课、退课、学习等总体情况进行监控,而且能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发现学生整体学习规律,例如高频次的视频后退就能发现学习的难点,从而为以后的教学调整提供切实的依据和具体的方向,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余老师强调,翻转课堂要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花足心思,这些设计要基于对学情的大数据分析,要有针对性,要学生能够乐于接受,此外,还要注重辅助工具的运用作用。他还详细讲解了随堂测试、客观题作业、主观题作业、同伴互评等在教学设计上的做法和效果。
为期两天的工作坊,余老师将学员们按照六人一组分成七个小组,进行小班化教学,让学员们能够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他还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了逐一点评,帮助学员们完善学习作业,提升学员们的学习效果。此外,为了学员们能够更为专业直观地学习制作微课视频,余老师及其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搭建了拍摄棚,让老师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微课的录制,并且一对一地指导他们进行后期的制作,大大提高了我校教师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为了保证本次工作坊的顺利进行,学校信息发展中心还派出了章琦和游录超两位老师,全程进行技术支持,为学员们解决技术难题。工作坊结束后,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为每位学员颁发了课程结业证书。

本次工作坊得到了学员们的充分认可,通过系统学习,学员们进一步掌握了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微课的制作等,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教学手段,也更新了教学理念。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学习收获颇丰,临床医学院周雅老师讲到,通过本次工作坊,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有了系统的认识,也进行了充分地实践操作,不少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及时运用到自己的在线精品课程的制作中,非常实用有效。药学院王欣老师谈到,本次工作坊式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了学员们的学习效果。此外,余老师讲授知识深入浅出,并且结合了丰富的案例,给了学员们很多启示,两天时间虽短,但是开拓了视野,学到的东西很多。基础医学部仇容老师表示,对于老教师来说也需要及时地更新教学技能,这样的工作坊是非常好的途径,通过本次学习,对于前沿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认识,能够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希望能够举办类似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附属医院倪霞萍老师谈到,通过本次学习对现代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微课的产生,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有效的传播和使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知识的获取,而老师则可以将精力集中于将知识进行科学的梳理,制作成的微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易于学生的理解,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亲自进行实践。
“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已经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今后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高等教育。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及时深入学习和顺应未来课堂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开创新式课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