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人 润物有声 ——记吕海峰老师午间沙龙分享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把价值引领要素及内涵巧妙地融合在原有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各学科教育教学中,找到最契合的点,已经成为每位教师的关注热点。4月4日中午,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药学院吕海峰老师做客午间沙龙,分享了他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吕海峰老师讲到,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不断加强,许多学校出现了新举措新办法。但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特别对于高校的专业教师来说,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与思政结合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树立思政意识,二是如何把思政讲活讲生动,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沙龙上,吕海峰老师从“了解传统文化、关注时事要闻、讲做人的道理、讲发展的短板和独立人格培养”五个方面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进行了深入的解答。他讲到结合自己所授课程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挖掘这座宝库,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深入地将中国文化元素、文化基因、文化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促进学生自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作为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仅停留于课本知识层面,要将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与时事要闻有机结合,用案例提升学生的关注力,用案例将知识讲透讲活,还要结合行业的发展,不仅要和学生讲发展的前沿,还要讲存在的短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看似深奥的哲学道理,被吕老师用高分子溶液制备的案例进行了巧妙阐释,他一遍分享案例,一边讲到,三流的创造力比一流的模仿力更加宝贵,而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则是创造的基础。我们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专业教师,既要做挚友,更要做严师,在体现学生独立创造力的教学活动中,既要严格把好关,更要做好指引。
最后,吕老师谈到,学生是校园里最美丽的花朵,需要雨露滋润,也需要太阳照耀,我们老师就好比太阳,我们授课就应该如太阳的温暖一般,给学生以享受,更应该像向日葵跟随太阳一样,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吕海峰老师通过自身的实践,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思政的“结合点”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两者的融合上做到了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润物有声地开展思政教育。(文\图 戴晟)